![]() |
报名热线:027-83337868(初、高)/83622066(小学) | ![]() |
![]() |
ENGLISH |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文字及图片不得转载
近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诺奖创新论坛暨全球国际学校颁奖典礼"圆满落幕。在我校推荐下,高二年级庄谨泽、姚旺、Amy X Jiang作为全球青年学子代表参加此次活动,既展现学生突出能力,也是我校聚焦科研探索、着力为学生提供高端学术平台和交流实践机会的体现。三名学子分别在经济、生物与化学领域与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展开深度对话。他们在交流中提出的前沿科学议题,凸显英中学子的科研素养,更获得国际顶尖科学家们的高度赞誉。
庄谨泽同学对话经济人文方向诺奖得主Eric Maskin院士
IBDP1-1班庄谨泽同学聚焦前沿学科"生成式社会科学",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ric Maskin院士展开深度对话。当学界普遍强调AI在该领域的核心驱动作用时,Maskin院士提出颇具启发性的观点:AI作为研究初期的高效工具,虽能显著压缩实验周期与资源投入,但整个研究范式的终极验证环节仍需人类主体的深度参与。他特别指出,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决定了AI只能扮演辅助性角色,其算法局限性使其无法替代人类在价值判断、伦理抉择等维度的独特作用。这一论断既肯定了技术革新带来的范式突破,更强调了人文要素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
姚旺同学对话生物医学方向诺奖得主Thomas Südhof院士
IBDP1-4班姚旺同学围绕"科学探索应当秉持明确目标导向,还是应保持对知识本身的纯粹追求"这一命题,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Thomas Südhof院士展开深度对话。Thomas Südhof院士表示,他更倾向于支持不带预设功利性的探索方式,并以社会分工为例阐释观点:工程师往往以解决具体问题为职业导向,但科学家群体更应保持对知识本源的探索热情。他强调,这种非功利性的求知态度恰是科学突破的重要源泉,正如诸多划时代发现往往诞生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而非既定目标。
Amy X Jiang同学对话化学材料方向诺奖得主Mac MIllan院士
IBDP1-4班Amy X Jiang同学以"化学研究范式革新中的主体性坚守"为学术焦点,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ac MIllan院士发起深度追问:"在智能化浪潮席卷科研领域的当下,人类研究者如何构筑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Mac MIllan院士基于数十年科研经验给出洞见:AI作为革命性工具虽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在既定框架内优化流程,但其本质仍属"经验驱动型"技术。真正的科学突破往往诞生于对未知领域的直觉洞察与范式重构,而这正是人类独有的认知特质。他特别强调,AI无法替代研究者提出突破性理论的能力,正如智能系统可以完善实验设计,却无法像人类一样在咖啡渍染色的实验记录本中瞥见改变学科进程的灵光。
以科学火种点燃攀登勇气,以创新教育构建人才成长路径,此次科研创新与前沿课题的深入交流,是一场世界顶尖科学家与“未来科学家”的对话。学生们不仅获得了与科学家思维碰撞的机会,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科研精神与热情,并于会后获得由诺奖创新平台颁发的荣誉证书。
英中始终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潜力作为核心育人目标。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提供丰富的科研实践资源,助力学生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此次与诺奖得主的深度互动,不仅彰显了英中学子的学术实力和深度思考,更印证了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跨学科思维碰撞、支持个性化研究方向探索,为每一位有志于科学创新的学子铺就成长之路。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 数字化校园 | | Copyright © 2000-2021 WHBC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8012035号-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