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中
报名热线:086-027-85557400/85557499 报名热线:027-83337868(初、高)/83622066(小学) 新浪微博 英中官网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 党建动态 党建动态
奋斗百年路 留学堪大任系列二——旅欧代表:近距离接触马克思主义

 


中共旅欧党团组织领导人周恩来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人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时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大变化。五四运动后他赴欧勤工俭学,成为中共旅欧小组的发起人之一,领导了欧洲的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工作。两次留学经历对周恩来一生影响重大,使他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并终生为之奋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周恩来早年求学于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9月,他赴日本留学,临行前写下了抒发爱国情怀的著名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10月,周恩来进入东京神田区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文和一些数理化课程。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他以极大热情关注十月革命的发展。他还看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阅读了美日学者所著社会主义理论书籍,如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月》、河上肇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等,他还阅读了国内寄来的《新青年》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积极参加中国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爱国团体——新中学会。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思想萌芽开始在他心灵深处萌发,心中燃起一片新的希望,正像他自己所形容的,“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


1919年3月,周恩来带着改造世界的新理念离开东京前往京都,4月中旬从日本神户乘船回国。虽然留日时间不到两年,但却是周恩来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日本他知道了十月革命,接触到社会主义的书籍,他的思想很快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进步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1919年5月,周恩来积极组织并领导了天津的五四运动。他负责主编了《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9月16日,他和邓颖超等其他进步青年发起组织了爱国团体“觉悟社”。同月,他成为南开大学第一届学员。


进入南开大学后,周恩来更加努力地带领广大进步青年投入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中。1920年1月,他领导天津南开大学、北洋大学、直隶工业学校、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南开中学等学校的爱国学生3000多人到直隶省公署请愿,被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他不顾环境的险恶,仍然坚持介绍社会主义新思潮,向难友宣讲马克思生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论》。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欧洲勤工俭学,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这是周恩来第二次出国留学,他怀着对真理的渴望从上海启程,12月中旬到达法国巴黎,在巴黎郊区的阿利昂法语学校补习法文,不久后转到法国中部的布卢瓦城继续学习法语。


1922年3月初,周恩来同张申府、刘清扬一起,从法国到德国居住,在这里他结识了朱德。在德国期间,他帮助赵世炎、王若飞等人办理了赴莫斯科的手续。1923年夏,因当选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周恩来返回法国,专门从事中国留学生的党团工作和政治斗争。当时旅欧的中国学生在法国有2000名左右,为了党的工作需要,周恩来常奔波于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英国之间。1924年7月下旬,周恩来离法回国,结束了旅欧生涯。


周恩来旅欧期间主要从事发起组建旅欧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工作,并组织中国留学生开展政治斗争。1921年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 周恩来在法国入党。他是中国共产党旅法小组最初的5名成员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最早的创建人之一。


为建立进步青年自己的组织,周恩来经常往来于柏林、巴黎之间,在勤工俭学生中作过多次演讲,积极推动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筹备工作。经与赵世炎、陈延年等人酝酿筹备,他们于1922年6月下旬,在巴黎西郊召开了第一次中国旅欧生筹建共青团组织的代表大会。大会讨论了组织的章程、名称,决定将组织起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任宣教委员。会议还决定出版机关刊物《少年》,周恩来担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后来周恩来还负责编辑出版《赤光》这一进步刊物。


1923年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召开临时代表会议,正式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周恩来被选为总支部书记。在旅欧总支部之下,分设旅法、旅德和旅比三个支部。此后,周恩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旅欧组织的主要领导人。旅欧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的党团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初期建党建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为此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旅欧时期,周恩来还参与组建了国民党旅法支部,为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1923年6月,周恩来在里昂同国民党旅欧负责人王京歧达成协定,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80余人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由此,在国共两党国内的合作尚未正式建立前,周恩来和王京歧已在法国实现了合作,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先声。1923年11月25日,周恩来出席了在里昂召开的国民党驻欧支部成立大会,会上王京歧当选为国民党驻欧支部执行部部长,周恩来当选为执行部总务科主任。王京歧回国期间,由周恩来主持国民党旅欧支部的工作。


在积极参与国共两党旅欧组织筹建工作的同时,周恩来还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大批著作,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在《少年》《赤光》等杂志上。文章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解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他还与无政府主义派进行面对面的辩论,对国家主义派的反苏反共言论也进行了有力批驳。


周恩来在欧洲虽然只生活了3年半的时间,但却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赴欧前他只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旅欧时期的革命实践使周恩来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在欧洲积极从事建党活动、统一战线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宣传,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结识和团结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这为他回国后从事革命斗争、领导国家各项建设打下基础。自欧洲回国后他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主要领导人。旅欧期间他与国民党人进行友好合作,是他练就成为统一战线专家的开始,也为以后他从事党的统战工作打下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周恩来“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日后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绝不是偶然,而是与他早年的旅欧经历密切相关。周恩来的一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为革命军队的创建发展、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他对新中国的外交、国防、经济建设、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皆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蔡和森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重要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宣传家和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早年赴法勤工俭学,努力学习和翻译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曾任中共第二至六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长期在中共中央负责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党的创建和发展、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蔡和森早年就读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专修科,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等人成立了进步团体——新民学会,还创办了《湘江评论》,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积极宣传新思潮,在湖南进步青年中产生很大影响。1919年蔡和森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也促使他加快了旅欧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


1919年12月底,蔡和森怀着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和学友向警予等30多人,从上海启程赴法,翌年1月30日抵达法国马赛港,2月转赴巴黎,分别入蒙达尼男、女中学学习。留法期间,蔡和森刻苦学习,仅四五个月就攻克了语言关,同时,“日惟手字典一册”,“以蛮看报章杂志为事”,猛看猛译,先后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段落和介绍十月革命及各国工人运动的资料,在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广为流传。翻译过程中,蔡和森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并很快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他通过翻译、宣传、研讨,对一批进步留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蔡和森在法国从事了建党工作,为早期旅欧党组织的筹备和建党理论的确立作出重要贡献。蔡和森留法期间先后与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多次通信,讨论了发起和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1920年7月,他在“蒙达尼会议”上多次发言,动员大家相信马克思主义,组织俄式共产党,实行俄式社会革命。1920年8月13日,他写信与毛泽东讨论社会主义问题,主张无产阶级专政,提出了发展中国革命“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9月16日,他又写信给毛泽东介绍俄共(布)党和世界各国共产党的情况,明确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进一步阐述建党步骤。1921年2月11日,他还致信陈独秀,表明自己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战争与无产阶级专政。


蔡和森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仔细研读和对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认真研究,不仅奠定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还与旅欧的新民学会会员讨论建立共产党的问题,并帮助工学世界社的一些成员提高思想认识,他还是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的筹建人和留法勤工俭学生政治活动的领导人之一。1921年,蔡和森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三次留法勤工俭学生的斗争,第一次是2月28日争取“求学权”“工作权”与“生存权”的斗争;第二次是七八月间反对北洋政府卖国借款的“拒款”斗争;第三次是9月抗议里昂中法大学当局拒绝招收勤工俭学生的斗争。在第三次斗争中,蔡和森等100多名中国留学生被法国当局拘捕,并于1921年10月18日被强行遣送回国,被迫结束了他将近两年的留法勤工俭学生活。


1921年底,蔡和森在上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在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此后,他为党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成为我党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回国后不久就成为团中央核心成员之一,负责编辑团机关报《先驱》。1922年7月,蔡和森参加了中共二大,参与起草二大政治宣言,并当选中央委员。从这一届党的代表大会直至中共六大,他均被选为中央委员,还在中共五大和六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二大后蔡和森长期负责主编中央机关刊《向导》周报,亲自撰写100多篇文章,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原理,阐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同时,他还写了几十万字的著作发表在党的其他刊物上。1923年中共领导的上海大学开办后,蔡和森兼任社会学系教授,讲授“社会进化史”课程。他编写了长达15万余字的《社会进化史》讲义,连续三次出版发行。他撰写了《俄国社会革命史》,得到李大钊、陈独秀的好评。1924年,他还担任过《政治生活》周报的主编。


蔡和森不仅在理论上很有建树,而且还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在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他提出号召全上海开展罢工、罢市、罢课的斗争,在他的提议和推动下终于形成了“三罢”高潮,并成立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把学到的科学真理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1925年10月,蔡和森受中共中央委派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届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25年底至1926年初他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报告。这篇报告长达5万字,第一次用马列主义理论分析和回顾了中共诞生5年来的革命斗争历史。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共党史的专著,为后人研究中共早期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1927年初,根据中国国内形势剧烈变化的需要,共产国际决定让蔡和森回国加强中共中央的领导力量。他回国后参加了中共五大,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八七会议后蔡和森以中央巡视员身份,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先后赴北京、天津恢复北方党的组织机构和活动,直接领导了两次顺直省委的改组,发动和领导了天津及华北地区的工农运动。1928年,蔡和森再次赴莫斯科参加了中共六大,并再次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宣传部部长。此后,他担任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回国后又被派往广东,担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1931年8月,他在广州壮烈牺牲。


蔡和森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在建党思想和铸牢党的理论基础方面有特殊贡献,他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政策宣传方面做的大量工作,对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提高觉悟,对指导中国工农运动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他能够成为我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立下这些丰功伟绩,与他早年旅欧勤工俭学和入党后多次赴苏俄开会、学习紧密相关。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光辉历程,我们仍要像蔡和森那样扎扎实实地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他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移地为之宣传和奋斗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军事家朱德

“朱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早年留学德国,后又赴苏联学习,均以学习军事为主。国外近4年的留学经历对其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其成为著名的军事家打下了理论基础。其早年对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成功领导武装斗争和革命军队的组建发展,他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武装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朱德早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后在云南新军蔡锷的部队里参加了反清斗争和护国战争,曾被任命为靖国军的旅长,成为驰名一方的滇军名将。五四运动的爆发使朱德的思想发生转变,他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之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从亲身经历中逐渐认识到只有这个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他希望成为共产党的一员。1922年夏,他到上海找到党的负责人陈独秀,向他提出入党请求却未被批准,但朱德没有因此放弃对共产主义的追求,1922年9月他毅然前往欧洲留学,继续寻找党的组织。


1922年10月中旬,朱德到达法国,当他了解到旅欧中国留学生已经组建了共产主义组织,该组织的负责人周恩来在柏林时,遂立即转赴德国。当年10月下旬,朱德在柏林见到了周恩来,向他述说了自己的身世和入党的请求。周恩来同意他的请求,答应帮助他履行正式入党手续,在此之前先以候补党员身份参加党的活动。11月,经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张申府介绍,朱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过,鉴于当时的复杂形势和工作需要,朱德的共产党员身份没有公开,对外的政治身份仍然是国民党员。


1923年5月,朱德因工作需要移居到德国中部哥廷根的一处私人住所里。在这里朱德非常勤俭用功,阅读了大量政治和军事书籍,获得了两方面的重要收获。一是通过参加中共旅德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通过学习和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等原著,以及国内寄来的中共中央机关刊《向导》和德国共产党党报《红旗》、共产国际办的《国际通讯》等报刊,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打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二是朱德购买和阅读了大量德文军事书籍,潜心研究国外的军事历史,甚至还经常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房主请教一战各类战役的战法,研究其战略战术特点,使他的军事理论素养得到很大提高,为他日后领导国内武装斗争、指挥作战奠定了理论基础。


1924年3月,朱德进入盖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在哲学系专修社会学,他学习很用功,同时担任了当地留学生会的负责人。同年底朱德来到柏林,专门从事党的工作。翌年初他当选为国民党驻德支部委员。这年夏天,朱德参观了有20万人参加的红色前线战士同盟检阅式、野营训练和巷战演习,认识到革命要取得成功,要有人民的军队,还要有人民的支持。


1925年3月,朱德给已从德国到苏联的李季、陈启修写信,请他们帮助联系赴苏联学习军事的事情。他在信中表示,愿意“来莫(斯科)入东方大学,再入赤军研究军事,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4月,朱德参加了声援保加利亚革命活动的一次集会,遭到德国警察的逮捕,幸好有驻德支部和驻德公使从中斡旋才被保释出狱。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德国柏林后,朱德参加了在柏林的部分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演讲集会,再次遭到德国警察拘捕。事后德国当局吊销了朱德的护照,要把他驱逐出境。7月4日,在国际红色救济会帮助下,朱德等人从柏林乘船前往苏联留学。


1925年7月到9月,根据中共旅莫支部的安排,朱德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学习。在这里朱德系统学习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军事学,还有中国经济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等相关课程,他还当选了中共旅莫支部委员,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


1925年10月,朱德被安排到莫斯科郊外莫洛霍夫卡村举办的秘密军事训练班学习了六七个月,接受正规的军事实训。朱德担任学员队长,他和受训学员一起参观了苏联革命博物馆和学校、工厂,学习了城市巷战和游击战的相关战术。在军事实训课程中,朱德往往是学习能力最强、领悟能力最强、成绩最好的学员,苏联教官对朱德也是赞赏有加。曾跟朱德一起学习的刘鼎回忆说:“教官在讲授军事课时,我不懂的地方,朱德就帮助解释,因为他是有亲身体会的。对于游击战术的问题,他懂得多,理解得也透彻。”朱德在苏联留学的这段特殊经历,为其在回国后领导革命军队、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奠定了基础。由此,朱德也立下了努力为党做军事工作的坚定志向。


1926年春,为支持北伐战争,党中央决定从苏联抽调一批军事人才回国参与北伐战争。当年5月18日,朱德等人离开莫斯科回国。在中共旅欧支部给第一批回国同志的评语中,对朱德的评价是这样的:对党“很忠实”,“自动地守纪律”,对党的工作“很努力,有成绩”,对同志的关系“很密切,很普遍”。近4年的留学经历使朱德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思想觉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朱德回忆说,在这一时期“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结合其他的研究和经验,我就找到了理解中国历史过去和现在的一把钥匙”。


1926年7月,朱德回到上海,党中央先派他到四川杨森的部队中做军事统战工作,后又派他去江西做军事工作。1927年,朱德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后又与陈毅等人一起领导了湘南起义,1928年他率领部队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一起开辟了红色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他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伟大军事家。朱德这些重大军事成就的取得与他留欧和留苏的特殊经历密不可分。朱德的一生为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努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高度评价他是“人民的光荣”。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16岁远渡重洋,先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留学期间,邓小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早年曾进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习一年。1920年9月,年仅16岁的邓小平抱着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理想从上海启程,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当年10月抵达法国马赛港,不久后进入法国北部小城巴耶,在巴耶中学学习法语和商贸。1921年3月,因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此后先到法国南部的克鲁梭,进入施奈德钢铁厂做工,后又到巴黎和夏莱特市打工。这时邓小平开始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思想发生转变,逐渐产生了要参加革命组织的愿望。1923年6月,邓小平在巴黎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边继续打工,一边开始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少年》杂志的编辑工作。该刊后改名《赤光》,邓小平继续参加编辑工作。此后,他在这两本刊物上编辑和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因刻字工整,印刷规范,被大家称为“油印博士”。


1924年7月,邓小平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执委会上当选为执委会书记局成员,负责共青团的日常工作。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凡担任共青团执委会领导成员,自动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由此,邓小平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旅欧期间承担并完成了中共旅欧党团组织交付的工作,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的原著和《新青年》《向导》《共产国际》等书刊上宣传马列主义的文章,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理论修养。


1925年春,邓小平作为中共旅欧支部特派员,被派到法国里昂地区工作,并担任中共旅欧支部里昂小组书记,领导了当地的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当年6月,邓小平参加领导了旅法华人举行的声援国内五卅运动的游行集会。此后他还参加了领导华工和学生争取生存权利、反抗压迫的斗争,参加了与无政府主义者和国家主义派的论战。经过这些政治斗争的锻炼,邓小平的领导能力和政治判断力不断提升。


1926年1月,邓小平等人按照党的指示,从法国转赴苏联继续留学。在中共旅莫支部的安排下,他先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不久即转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号是233号,并化名为多佐罗夫。在这里,邓小平学习了俄语和各种理论课程,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以及世界革命运动史、社会发展史、联共(布)党史、中国革命运动史等。此外,中山大学学生还要学习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等课程。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为邓小平系统学习马列理论、提高理论素养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非常刻苦努力,还担任了第九班中共党小组组长。学校党支部定期给每个学生做评价,1926年底党组织对邓小平的鉴定是:非常积极,有能力,是一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守纪律,沉着坚定。学习优秀,党性强。邓小平在自传中写道:“我来俄的志愿,尤其是要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让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定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莫斯科中山大学还开设了教学实践课,通过组织参观苏俄一些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陈列馆和工厂、农庄,使邓小平感受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正是通过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系统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为邓小平回国后从事革命斗争、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邓小平还为党做了一些统一战线方面的工作。按照中共旅莫支部要求,他在填写《党员批评计划案》时在“对党的工作是怎样的”一栏中写道:“党的大会和组会从无缺席……党指定的工作能切实执行。”在“做什么工作最适合”一栏中写道:“能做宣传及组织工作。”1926年底,为促进中国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共产国际决定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挑选邓小平等20名优秀学生,派至冯玉祥的部队做政治工作。1927年1月,邓小平结束7年的留学生涯回到祖国,在冯玉祥的部队中做政治教官。随后,邓小平先后接受党的指派到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革命战争年代,他和刘伯承同志指挥的八路军129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浴血奋战,屡立战功,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49年后,邓小平不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和发展、党的建设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留给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政治遗产。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的建设也充满新的生机活力,中华民族正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邓小平能够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与他早年的留学经历密不可分。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邓小平同志是留学时间最长的。从16岁到23岁,从法国到苏联,他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了7年之久,这对他一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铸牢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基,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而且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先进成果,认清了世界发展大势,培养了开放性及创新性思维。邓小平在苏联学习期间,正值苏联施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给予邓小平深刻的印象和很大的启示。他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探索了一条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早年的留学生涯,可以说是他走向成功的起点或奠基石。


中共第一位妇女运动领袖向警予

“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第一位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首任中央妇女部部长。她早年赴欧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树立了革命信仰,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回国后积极领导妇女运动,被誉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中国的蔡特金”。她是党的妇女工作的创始人和五卅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其短暂的一生为中国受压迫妇女的解放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功绩。”


向警予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立下了“励志读书”“以达教育救国之目的”的志向,1919年春她前往北京,一边研习法文为日后留法勤工俭学做准备,一边拜访思想开明的蔡元培等人求师问道。五四运动爆发后,向警予回到湖南,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她带领学生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时代的潮流将她逐渐锻炼成一个敢作敢为的新女性。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向警予追求救国真理的心情也更迫切。1919年她加入了新民学会,成为新民学会最早的女会员之一。她常与毛泽东、蔡和森等纵论时局,共商大事。同年底,向警予与蔡和森、蔡畅等30多人由上海启航赴法。


1920年初,向警予一行人来到巴黎,她进入蒙达尼女子公学。在这里,她以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法文,比较系统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使她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得到了迅速提高,她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表示,“自出淑以来,觉前种种,皆是错误,皆是罪恶,此后驾飞艇以追之,犹思不及”,表达了她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感悟和心情。她还在法国的橡胶厂、纺织厂做工,广泛地接触华工和法国工人,密切注视着国际形势和国内斗争形势,逐渐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1920年5月26日,她为李大钊主办的《少年中国》杂志撰文《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她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研究中国实际问题,批驳改良主义的错误主张,明确指出“财产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她认识到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将来总是朝着“共产”这个方向走的。


1920年5月,向警予与一同旅欧勤工俭学的蔡和森结为革命伴侣。当年7月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召开会议,向警予在会上表明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她赞同蔡和森提出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反对一部分人提出的温和革命论等改良主义主张。在向警予和蔡和森等人的宣传和影响下,部分留法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他们组织了工学世界社,在留法学生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共旅欧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留法期间,向警予不仅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还领导留学生开展实际斗争。1921年初,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面临无书读、无工做、无饭吃的困境,向警予参加了勤工俭学生争取“求学权”“生存权”的请愿斗争,还参加了进驻里昂大学的斗争。虽然这两次运动没有取得完全胜利,但也为她日后从事革命活动提供了初步经验。1921年12月底,向警予启程回国。留法期间她完成了思想转变,经过实际斗争锻炼,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22年初,向警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她回国后不久就在党中央承担了妇女工作,开始领导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妇女运动。当年7月,她参加了中共二大,在这次大会上她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会后,党中央成立了妇女部,向警予担任第一任妇女部长。在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上,通过了向警予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明确提出了男女平权、保护妇女权益等条例,并提出“全国妇女运动大联合”的口号。会后,向警予在上海主编了《妇女周报》,在这一刊物和《向导》等报刊上撰写发表了大量文章,如《中国最近妇女运动》《今后中国妇女之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妇女宣传运动之新纪元》《妇女运动的基础》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号召广大女性团结起来,为争取自身解放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1924年,向警予参加领导了上海闸北丝厂和南洋烟厂的女工罢工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25年1月中共四大后,向警予担任了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长。五卅运动爆发后,她积极组织和领导上海妇女参加这场反帝斗争,亲自带领妇女部的一些同志深入工厂、街道发动女工参加罢工,并到南京路等街头做宣传鼓动工作。


1925年10月,向警予、蔡和森等受党中央派遣赴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学习,11月进入东方大学中国班,学习的课程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党史、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职工运动、政治经济学、俄语等。经过一年多系统的学习,她的理论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1927年初,向警予回国,当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向警予出席大会并参加了大会主席团。会后,她在中共汉口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她不顾危险,继续留在湖北省委机关工作,1927年10月,向警予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党报《大江报》主笔,还负责编辑党刊《长江》,指导武汉地下党的工作和工人运动。


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出卖,向警予被捕,5月1日英勇牺牲。1939年,在延安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评价向警予“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向警予一文由邓芳红、王利平起稿,徐行定稿。徐行系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主任,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芳红、 王利平均南系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


本文转自神州学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