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中
报名热线:086-027-85557400/85557499 报名热线:027-83337868(初、高)/83622066(小学) 新浪微博 英中官网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 逐梦之旅 逐梦之旅
我的故事⑨ 奔波在成为“她”的路上

作者:英中学校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19  更新时间:2020-05-15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文字及图片不得转载    


学生介绍:

汪婧涵

英中2020届应届毕业生

初中毕业于六中上智

2017年入读英中IB班


录取院校:

史密斯学院(USNEWS文理1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SNEWS综合20)

卡内基梅隆大学(USNEWS综合25)|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SNEWS综合34)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SNEWS综合37)|威廉玛丽学院(USNEWS综合40)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SNEWS综合48)|多伦多大学圣乔治主校区(加拿大C4)



 写在前面 


申请季的故事,对于每个留学生来说都大同小异。大家无非都是千万繁星中的那么一颗,却竭尽一切地试图在群星中发出最耀眼的光芒。而我,也是这个庞大队列中的一份子,时而迷失于这浩瀚星河,时而散发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微弱之光。终究,无论结果如何,人人都将成为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虽总归平凡,却从不庸常。 


关于申请的本质:“虽然申请是玄学,但是你要相信你配得上可爱的学校。”


不得不说,这句来自英中老学姐(没错,我是她的迷妹)的话曾在武汉冬日荒凉的早晨给了我一丝希望。可是这座神校到底是谁?她在何方?她又会何时现身?我一度摸不着头脑。


从去年秋天申请季开始,我就进入了高中最大的瓶颈期。这并不意味着诸事不顺——相反,我顺利完成了康奈尔夏校的“国际关系”和“中东历史与政治”的课程,写完了研究“巴以冲突”的thesis paper, 考完了难度相对较大的SAT II美国历史,期间也收获了IB学习以来最佳的成绩。但是,我失去了以往的状态:写文书的时候百般受阻,生硬的文字撰写的是另一个陌生人的故事,仿佛一提笔,脑中就一忘皆空;无论我在做什么,成天幻想的都只有早申请(ED)被录取或没录取的后果,十足的焦虑感充斥着我本就忙碌的高三生活。


拆开早申请(ED)大学拒信的那一瞬间,我却释然了。盯了一会拒信,关掉电脑,在被窝里闷了一整天。期待了太久,相反看淡了。没有想象中的哭天嚎地、从此一蹶不振,我异常的平静。周一还是正常的上学、考试,还是拼命地赶常规申请(RD)的文书和各种论文,期末还是一如既往地奋战于考场。这一切都不是因为我被一封拒信激发了人生斗志,而仅仅是因为,就在刹那间,我不再那么在乎申请的结果了。去世界的哪个小角落,于我来说都差别不大。只要善于运用手头的resources,在哪里都可以thrive. 大学申请结果定义不了我们的人生,能做主的只有我们自己本身。成绩和文凭,到头来都没有“能力”二字更作数。


这便是我申请季里最大的感悟。虽然依旧有着小小的期待和正常的紧张焦虑情绪,摒弃了消极的申请态度,我不再精打细算神校何时到来,而是选择静待佳音。然后,她就终于到来了。 


关于做活动的意义:“If not now, when?”


若现在不行动起来,更待何时?这个养育我们的社会已经给予我们太多太多,而我们作为高中生能够回馈的却是少之甚少。如果现在就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这个原本就不完美的世界增添一丝光亮和温暖,岂不妙哉?


高二的时候,我有幸成为了辩论社的负责人。处理辩论社的内务、奔波于英中两个校区、备课教课和答疑成了我的“日常”。在各方的帮助下,两场市级辩论赛也相继圆满举办。记忆最深刻的便是2019的暑假,为了做好辩论赛的前期准备和宣传工作,我不得不在美国夏校隔着12小时的时差,彻夜与在国内的小伙伴们沟通。手边的60多页仍待写的论文与比赛的筹办相比,一瞬间不再是我心中的priority。英中辩论社希望提供的,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不加以解释的胜负判决结果,而是能让所有辩手信服并从seminar和feedback中受益的非盈利比赛。


带新手入门辩论,并向社会传递辩论的批判精神是我迄今为止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武汉的辩论“事业”,经往届学长学姐苦心经营“开荒”后,仍处于发展阶段。当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传递到我的肩头时,不成熟的我一路走来犯过大大小小的错,也有过揪心的委屈;隔三差五便要思考人生,却也在刻骨铭心的反思中不断修正自我。很难去量化辩论和辩论社的工作在我的申请中究竟起到了多少或者何种作用。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它使我拥有了更健全的人格,更完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于IB课程:“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法国作家萨特曾如是在演讲中说道。


高二语文老师在教授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时,我便被哲学和文学所交融的这一片领域所迷住了。自此我便时不时地对存在主义抱有狂热似的崇拜,仿佛它就是我的人生信条。拜文学课所赐,存在主义思想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我申请季的焦虑情绪,并能在未来让我与自我达成和解。同时,我时常沉醉于作家白先勇“灵与肉”、“今与昔”、“生与死”的描写中,也为鲁迅先生笔下“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交织错落而对他敬畏不已。


文学即人学,而英中IB开设的“干货最多”的语文文学课(Chinese A)将这一点展示地恰到好处。因此这可以说是我从小到大最爱的一门课,没有之一。正是文学课的存在帮助我更好地看清世界的本质、能让我更好地理解和爱他人,对此我感激不已。这也是我选择IB课程的重要理由。 


关于身边的人:“只希望炸鸡能够幸福快乐。”


我最要感谢的是我身边的这一群人,所有关心和支持过我的人。他们中有与我朝夕相处三年的同学,一同看过凌晨四点城市的辩论partners ,与我们一起欢声笑语的老师们,还有陪伴我十八年的家人们,等等。其中,最先要感谢牺牲了一切来教育我成人的奶奶,如果少了她的陪伴和以身作则,我永远不会是现在的我。一直关心我的爸爸妈妈也是我申请季的最强后盾。尤为感谢我最好的朋友们,价值观和兴趣的相投让我不再孤独;以及我敬业的老师们,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也很难走到现在。 


关于大学:“Smith Likes You!”


常规申请(RD)放榜前夕,我整整憋了一天,没有把要放榜的消息告诉家人。在家中翻来覆去并“云吸猫”之后便昏沉睡去。凌晨四点半的时候,我突然从床上惊醒,脑子异常清醒,随手抓来手机录reaction video. 虽然心中忐忑不安,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悬念,屏幕上欢庆的彩带在我意识到之前就已经映入眼帘。我记得我在黑暗的沉寂中无声地欢呼了好一会儿。几天之后,史密斯学院寄来了包裹,里面就包含着史密斯对我那一句真诚的confession: “Smith likes you!”


我是一个有一点女校情节的人,每每看到历史剧里面的女性意识自我觉醒的片段我都会顿时泪流满面。我虽然很幸运地出生在了这个在持续进步的年代,但是关于性别的种种不公依旧固执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所遭受到的曲解和忽视让我内心有一股想要为其奋斗终生的力量。在后期拿到一些offer再去选校的时候,当我看到史密斯校园里温暖的女性团体和她们之间紧紧的bond,我就意识到这就是我大学的final destination了。 


所以,用史密斯学院的话来说,史密斯到底会培养什么样的女性呢? 


她追寻她生活的意义,并能够找到无论或大或小的方式来帮助她身边的人变得更好;

她拥有并传播伟大的思想,她深知这些思想中总有那么一个可以为世界带来改变;

她以传统和女性前辈为荣,但她却走着属于自己的道路,为后人树立榜样。 


而我,如今也正努力地奔波在成为“她”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