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中
报名热线:086-027-85557400/85557499 报名热线:027-83337868(初、高)/83622066(小学) 新浪微博 英中官网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 逐梦之旅 逐梦之旅
我的故事⑰ 拥抱未知的疯狂

作者:英中学校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787  更新时间:2020-06-11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文字及图片不得转载    


学生介绍:

成奕珂

英中2020届应届毕业生

初中毕业于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

2017年入读英中IB班


录取院校:

美国密涅瓦大学(美国顶级特色院校)| 史密斯学院(USNEWS文理11)| 圣母大学(USNEWS综合15)|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SNEWS综合20)|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SNEWS综合22)| 南加州大学(USNEWS综合22)| 卡内基梅隆大学录取(USNEWS综合25)|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SNEWS综合29)|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SNEWS综合37)|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圣乔治主校区(加拿大C4) 





  前言 


3.21号凌晨四点半,刚查完美国Smith学院结果的我正准备继续睡觉,忽然,邮箱一响:“Minerva Schools—Your Admission Decision”。我顿时吓得浑身一颤(官网写的是4.17号公布结果),紧张到可以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我打开电脑,颤抖的点开Minerva portal,忽然跳出来了一个视频。与其他学校录取视频不同的是,这个15秒钟的视频像官方广告一样,告诉不了任何你关于录取还是拒绝(Minerva没有waitlist)的信息。接着,一封信出来了,信的开头并不是“Congratulations! On behalf of…”,但也不是“After careful review, I’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信是这样写的:

“Dear Yike,

I invite you to embark on an educational journey of vital significance.”

知乎有一个帖子问“被梦校录取是什么感受?”在被录取之前,我一直以为,如果存在那一刻,感受肯定是:“这三年的所有努力和辛苦终于得到回报了。”但不是的。录取那一刻第一个蹦在我脑子里的random sentiment是:

“我读懂的TA,也读懂我了。”

 

  三年的反思与成长  


高一高二时,我对未来从事专业和领域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满心想的都是以后哪个工作薪资高,哪个行业发展前景好,仿佛“金饭碗”就是我人生的终极目标。当时的我,把美本最厉害的商学院UPenn Wharton, NYU Stern等都挂在卧室墙上,当作我的信仰,“名校情结”愈发浓厚。我积极参加各种经济、金融、商务比赛和活动,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也通过这些成绩得到了沃顿商业领导力夏校LBW的录取。


穿着西服正装,踩着高跟鞋,精致的妆容,不同的公司、实地项目之间奔波,这些是我在夏校的每一天。这个集体散发的“精英感”非常容易让人心生向往:从外界看来,Wharton的学生就像社会普遍对“成功人生”的定义,他们坐拥最好的资源,投行咨询是他们的半壁江山,工作年薪百万起步,聪明,有野心,肯努力。甚至人笑谈,Wharton这样强烈的就业氛围,让Penn学习art history(艺术史)的学生,最终都去到了投行工作。


渐渐地,不知道是在某次跟Wharton学长学姐coffee chat(聊天)的时候,还是在高盛投行参加讲座等活动时,我越来越明确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与我想象中不太一样的是,我身边的这些人,虽然来自世界各个地方,完全不同的背景,却并没有让我找到我寻求的diversity in perspectives(价值/想法多样化)。他们的价值观、未来的大大小小目标、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每天谈话的内容,都出奇的相似,让我时常怀疑:究竟是这些相同的人聚到了一起,还是大众奉承的务实主义和Wharton这个精英bubble创造出来的浓厚优越感让越来越多本“不相同的人”变成了“相同的人”?


我开始让自己跳出这个自己辛辛苦苦搭建了两年的框架,开始反思,开始质疑:我真的喜欢经济、商务这些学科/领域吗?如果除去背后的金钱回报,我还会选择这些领域吗?写文书的过程,是自我反思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因为它让我能够冷静下来,用一个旁观人的视角审视自己。当阅读到美国耶鲁终身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的作品《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时,我找到了答案:“美国精英教育也陷入了误区,学生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充满焦虑,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最终殊途同归,成为了没有主见的绵羊。”


整个申请季,其实我看到了很多“绵羊”,自己也曾经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可正是我在这一次次“羊群行动”跌跌撞撞中,发现了我并不属于这里。我这头“披着羊皮的狼“也开始在夜晚对着月亮嚎叫,褪去了自己的羊皮。我在这里并非意要批判“绵羊”。价值观无对错之分。每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期待也都不一样。我想说的是,不管我们现在认为自己是什么“动物”,都要随着每一次的尝试、反思、成长,不断地去想清楚自己最看重的到底是什么,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



  我和Minerva的故事  


说来也是挺有意思的,我扎扎实实考的两年标化(托福/SAT/SAT2),Minerva不看;掏心掏肺写的几十篇文书,Minerva也不要求(Minerva有自己专门的招生系统,标化考试检测的这些能力都会由其他的测试方式进行)。可最后这个学校确确实实在各个方面征服了我。开始了解Minerva的时候,第一次school research(学校调查)时我从晚上七八点看到了第二天日出,一边看一边哭,心想着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宝藏学校我之前还不知道。面对着传统教育目前可以改进的一些地方,Minerva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方案:四年七个城市global rotation(city as campus“城市即是校园”概念),确保学生参与度的极小课堂(在“录取学生周末”活动中,一堂课我发言了七次),第一年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有效沟通、有效合作)的培养…


当然,光有理念是完全不够的。在三四月份,我积极联系了十几个Minerva的学长学姐们,了解确切的在读生体验以及毕业走向。在这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Minerva的选择。学长学姐们有放弃哈佛、宾大、威廉姆斯等名校前去的,有从鲍登、JHU、UCL转学过去,从零开始的……与这些优秀的“神人”、前辈们的对话,让我发现了想法上很多不谋而合的共鸣之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想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非常多样化。在对话中,我发现与其他学校的学长学姐相比,这四年完全不一样的旅程,让他们自己作为探索者愈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眼界与思考问题成熟度、全面性远超同龄人,以及无时不刻都怀有着我最看中的agree to disagree(愿意接受别人的不赞同)态度。Minerva由于2012才创建,知名度和校友资源相比传统名校都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但我更清楚的是,相比我已经习惯的传统教育模式,Minerva未来四年带给我的挑战、折磨、不断打破自己、走出舒适圈的机会,要更多(not because it’s easy but because it’s hard)。我喜欢拥抱苦难和挫折,因为他们带给我的成长要比成功更加深刻。 


  感恩  


感谢一直愿意理解我、支持我的父母,感谢英中每一个指导过我的老师(尤其是我的申请老师Jessie和我的班主任Amy),你们一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感谢我身边的朋友们、同学们,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我好好学习的闪光点,谢谢你们陪我走过了这神奇的三年。


感谢每一次欣喜,每一个成就,每一次失败,每一道要鼓起勇气越过去的坎。我热爱过去的每一个瞬间,因为缺少了任何一个,我就无法成为现在的我。


最后,感谢那个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一直听从内心的自己,希望你勇敢地、热烈地去拥抱今后未知的疯狂!